序
德兴文化教育历史厚重,是历史上著名的教育之县。尤其是宋代,由于与婺源相邻而居,受朱子文化影响很大。教育大儒纷至沓来,书院林立,人才辈出。德兴曾是闻名遐迩的进士之乡。在近年的科举考试中,德兴总共出了进士名,其中状元2名,榜眼1名,探花2名。这是一组相当了不起的数字,因为在历史上从公元年武则天开创殿试后而录取第一个状元孙伏伽开始,到公元年为了庆祝慈禧太后70岁生日而特赐思科录取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止,金国前后总共录取状元名,进士约10万余名。若以全国两千多个县平均计算,每个县只分摊到状元0.26名,进士46名,而德兴则是这两个平均数的8倍和9.5倍。再从人口比例计算,科举考试结束的清朝末年,全国人口是4.4亿人,若以此人口数平均,每人才出1个进士;德兴当年人口是12.6万人,以其平均计算,人便出一个进士。其中朱熹的得意门生程端蒙、王过、董铢誉为“德兴三贤”,饮誉内外。这些教育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书院的培养。
宋代在教育上则是继唐朝以后,中国古代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书院作为古代的教育和学术研究机构,不仅为宋代培养了许多有用之才。而且,书院以极大的促进了当时的教育学术的繁荣。同时,书院又作为一种传播机构,其那种开风气、厚风俗的功效浸染了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培养了宋代时期深厚的人文特质。据《德兴县志》(民国版)记载。德兴有书院21所,新岗山镇境内有6所,占全县近三分之一。新建程姓书院有4所,占全县近五分之一。从而对宋代德兴教育的发展、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
上期我们说起文人程端蒙,本期我们来看看他弃官建学的故事。
返乡立学,建蒙斋书院,立《学则》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是封建制度下与官学并存的高级私学”。“私学”是中国古代由私人开设的各类学校的统称。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但是,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书院是有别于官学和一般私学的教育组织形式。尤其是宋代书院的教育更为明显,其以传道、求道、学道为精神宗旨,充分发挥教育“涵养德性”,“变化气质”的功能是尤为鲜明。宋代书院教育不像官学那样依附于科举,科举考试总的来说是以统治者所赞同的所谓正宗教育为准绳,即官学。通常科举考什么?官学就教什么?而以科举教育培养出来的学子多以猎取功名为读书目的。因此,书院为了加强本院管理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制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制度。这为宋代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开禧三年()十一月,在金朝大*入侵的情况下,宁宗不得不杀死韩侂胄,改变原来的统治*策。理学开始得到朝廷的肯定。于是,过去受压制的理学家和信奉理学的官员便积极进行书院建设,全国书院的数量和规模明显发展。
理宗朝(一年)以后,理学被定为唯一的正统学说,受到统治者极力推崇。书院教育也成为朱熹等理学大师的遗产,被官府继承。理宗大力支持书院建设,亲自为许多书院题写了院名。发展书院教育成了地方官博取名誉地位的重要手段。官办书院很快就遍及全国。每个州一般都有一所官办书院,有的州建立了两三所。不少县也办起了书院。很多官员和学者还办了私立书院。于是朝廷将书院纳入全国的官办学校系统、从景定元年()起,中央*府向每个州派出一名书院山长,规定担任这个职务的必须是正式通过科举考试或从太学毕业的官员。在景定三年()或四年(),朝廷将担任书院山长的条件提高到跟州学教授一样:"山长应注有出身,应格合入教官,及经任合注教官人"。由于朝廷向各州派出山长,州级书院就成了官办地方教育的法定组成部分。既然山长和教授的人选完全相同,书院和州学的教育就不会有太大差别了。
在孝宗和光宗时期,书院是朱熹等理学家对抗朝廷正统教育,宣传自己学说的阵地。
程端蒙离开京城后,立誓终身不应举。返回新建故里后,他选择了环境清幽的游弈坞(今新岗山镇板桥村境内)创办书院,取名蒙斋书院,开馆授课,传播朱子的理学思想。
他领悟理学要旨,“以求道修身为己任”。严守礼学教义,修身律己,教育后学。他针对青少年特点,以阐发如何作人为宗旨,以诱发存善去恶为内容,将“明理”、“存理”视为目的,编《性理字训》,共四百二十八字,从《四书》及朱熹《四书集注》中提炼出命、性、心、情、才、志、仁、义、礼、智、道、德、诚、信、忠、恕、中、和、敬、一、考、悌、天理、人欲、谊、利、善、恶、公、私等三十个范畴,通俗疏释,和以声韵,正齐对偶,易于记诵,作为青少年学习理学基本知识的启蒙教材,使之从小受到理学思想的熏陶。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性论,包括命、性、心、情、才、志等心理分析范畴。阐述性根源于天理。理有善而无恶,故人所禀爱的性,也有善无恶,即“天命之性”。性通过人表现出来,产生影响性的因素情和才,即“气质之性”。心为身的主宰,心的本体无不善,坚持天理的志向,就能复“天命之性”。第二部分讲“明礼”和“修身”,即恢复“天命之性”的途径。“明礼”包括仁、义、礼、智、道、德、诚、信、忠、恕等伦理道德范畴。阐述理是人伦物事之当然,称谓道。仁、义、礼、智则是爱、宜、恭别之理的表现。行道有得于心谓德,真实无妄谓诚,循物无违谓信,发己自尽谓忠,推己及物谓恕。“修身”部分包括中、和、敬、一等内省体验范畴。提出情发合“理”,必须“发而中节”,喜怒适当,哀乐适时,必须居敬主一,通过内省天理,连到灭欲。第三部分讲宇宙观,包括天理、人欲、谊、利、善、恶、公、私等禁欲主义范畴。认为人欲是罪恶,天理就是谊(义),善、公、人欲就是利、恶、私、人欲应正,天理应复。他还同董铢合作制订《程董二先生学则》,提出理学教育中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共十八条学则。前二条为在朔望和晨昏举行的仪式,末条是惩处办法,其余为律己,学习,待人接物的原则。讲行为的有八条:“居处必恭:居有常处,序从以齿。凡坐必直身正体,毋箕踞倾倚,交胫摇足。寝必后长者,既寝勿言,当昼勿寝”。居处必恭,要求依年龄长幼排定坐次,坐须直身正体,不能盘腿倾倚,寝勿言,白昼勿眠;“步立必正:行必徐,立必拱,必后长者,毋背所尊,毋践阈,毋跛倚。视听必端。毋淫视,毋倾听。”“步立必正”,即走要徐行,立要拱手,行不得越长者,背不能向尊者,不能□门坎,不得跛颠偏倚;“视听必端”,即目不能东张西望,应直视,耳不能倾头左右,应正听;“言语必谨:致详审,重然诺,肃声气。毋轻毋诞,毋戏谑諠哗,毋及乡里人物长短及市井鄙俚无益之谈。”“言语必谨”,说话时应轻声细语,不要戏谑喧哗,勿谈乡里人物的长短,不要与市井之徒讲无益之语;“容貌必庄:必端严凝重,勿轻易放肆,勿粗豪狠傲,勿轻有喜怒。”“容貌必庄”,要端严凝重,勿轻易放肆,要控制喜怒情感;“衣冠必整:勿为诡异华靡,毋致垢弊简率。虽燕处不得衩袒露顶,虽盛暑不得辄去鞋袜。”“衣冠必整”,不能穿奇装异服,亦不能简单随便,不能“衩袒露顶”,虽盛暑也不得脱鞋去袜;“饮食必节:毋求饱,毋贪味。食必以时,毋耻恶食。非节假及遵命不得饮,饮不过三爵,勿至醉。”“饮食必节”,勿求饱,勿贪味,食必按时,不耻恶食,非节假日及尊者命不能饮酒,饮不得过三爵;“出入必省:非尊长呼唤,师长使令,及已有急干,不得辄出学门。出必告,反必面,出不易方,入不踰期。”“出入必省”,即非尊长呼唤,师长有命,及有急事,不得出学门,出必禀告,返不谕期,讲学习有五条:“读书必专一:必正心肃容,以计数。数已足,而未成诵,必须成诵。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数。一书已熟,方读一书,毋务泛观,毋务强记。非圣贤之书勿读,无益之文勿观。”“写字必楷敬:勿草,勿欹倾。”几席必整齐:位置有伦,简帙不乱,书笥衣箧,必谨钥。“
即强调学习必须正心肃容,在读、诵上下功夫,每书应规定所读遍数,虽读满遍数而不能背诵,应再读至能背诵为止。非圣贤之书不读,无益之文勿观。学习环境要整洁,学习之余可适当弹琴习射。讲接人待物的有两条:“相呼必以齿:年长倍者以丈,十年长者以兄,年相若者以字,勿以尔汝。书问称谓亦如之。”“相呼必以齿”,“接见必有定”,即年长辈者呼以丈,十年长者呼以兄,年龄相仿者呼以学。“非其类”不能亲近。端蒙为理学教育家,著有《性理学训》、《程董二先生学则》。其《性理学训》比较完满地实现了朱熹普及理学的愿望,对后世影响较大,元氏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将其书列为学龄前儿童必读书,要求“日读学训纲三五段”。朱熹极赞赏《程董二先生学则》,并亲为作跋,跋《学则》曰:“道不远人,理不外事,故古之教者,自其能食能言,而所以训导整齐之者,莫不有法,而况家塾*庠术序之间乎。彼其学者,所以入孝出弟,行谨言信,群居终日,德进业修,而暴慢放肆之气,不设于身体者,由此故也。是书盖有古人小学之遗意焉。凡为庠塾之师者,能以是而率其徒,则所谓成人有德,小子有造者,将复见于今日矣。于以助成后王降德之意,岂不美哉!”
▼往期精彩回顾▼话说德兴新建程式书院(一)话说德兴新建程氏书院(二)
一路走来不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