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德兴味道蛋包肉 [复制链接]

1#
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dxkfbl/160212/4769995.html
什么是吴语?吴语
  徽州方言跟吴语方言有一些联系,而徽州区域内各县的方言又互有差异。明嘉靖《徽州府志》载:“六邑之语不能相通,非若吴人,其方言大抵相类也。”简单翻译过来就是:六个县的话互相不通,而不像(传统江南的)吴越人那边的方言大都差不多。徽州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这是造成“隔山”土话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加上徽州处于皖、浙、赣三省边境,各种方言土语易于渗透,尤其是徽商往来的频繁,给徽州方言的形成带来了复杂的影响。

尽管徽州方言表现千姿百态,千差万别,但毕竟徽州方言是一个独成体系的方言整体,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许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可以探寻的规律和共同的特点。语音上,大多数具有尖音;鼻音声母g,跟k、x为伍,同是标准的舌根音;没有“日[z]”母而有“[n]”母;n化韵严重,如休宁话“猫”读成“民”;祁门话“猫”读成“棉”;黟县话“猫”读成“命”,这种带n尾的词,在性质功能方面类似普通话的儿化词,所不同的是非卷舌音;徽州方言有入声,除休宁话外,不分阴入和阳入,入声近似吴语的喉塞声,但又不是真喉塞声。徽州方言有不少独特的方言词,但各县有异,来源不一。一些词语至今仍沿用古义,如“先”即“先生”义;“种种”为“短而乱的胡须”;“造化”为“幸运”之义等。徽州方言有某些独特的具有语法作用的语素,其中表示复数的有“人”、“大家”。有的具有结构上的组合作用,表示某方面的人,如“仂”。有的表示领属关系,如“个”。有些独特的介(动)词,义项多,但在句中不模糊。如“帝”有“到”、“在”、“被”、“把”等义,在句中如何用一目了然。表示动作重复,除了在谓语前面加副词“再”作状语,有时还在句尾附加“添”来表示,如:“再吃一碗添”。(温州话也有类似用法)

徽州方言保留了相当的古音古语。许慎就曾经说过的:“丹阳有黟县,盖自秦汉已有此县,应有语音通于古。”黟县方言中有不少语言与《说文解字》就十分吻合。*山市府所在地屯溪的“溪”在徽州方言里就读“欺”,是符合《广韵》记录的,北京话则(普通话)受谐音偏旁“奚”的影响误读成了“希”(王力《汉语语音史》)。“爷、野、夜”,休宁话读“ya”。

徽州方言词汇举例洗脸:洗面(休宁、黟县)提水:挈水(黟县)砍柴:斫柴(黟县)给与:畀帮忙:帮衬媳妇:新妇童养媳:细新妇收藏、放:囥徘徊:踅踅物体倚靠墙壁:隑gai(歙南)例:笤帚隑在门背后挡住渣滓或泡着的东西,将液体轻轻倒出:滗(歙南)容器比较满:拍拍满

徽州方言自身发展中,语词创造又是一大特色。如“头”、“佬”、“子”、“家”、”头“等,缀于词后,表达一种特定的含义。“老子”、“哑子”;“日本佬”、“和事佬”、“屯溪佬”、“闷呆佬”;“老人家”、“小官家(小伙子)”“女家”、“细人家(小孩子)”;“屁股头”、“后门头”、“灶下头”、“上屋头”。此外,还有“煞”、“添”、“*”、“里”等均有类似的作用。对一些动作性动词,也可以通过重叠加强效果。如“拍拍满”、“压压扁”、“剁剁吃”、“消消气”、“走走看”、“歇歇力”等。一些形容词也可以后缀,以增添语气或程度。如“酸溜溜”、“硬搅搅”、“火冒冒”、“绿影影”、“毛丛丛”、“白月月”等。

徽州屯溪方言朗诵《将进酒》

注音为吴语拼音-徽州方案

范围和分类


  徽语分布于新安江流域的旧徽州府全境、旧严州府大部、江西北部的旧饶州府部分地区的语言,使用人口约万。

徽语的分布地区

△安徽:[徽州]婺源、绩溪、歙县、黟县、祁门、休宁;[池州]石棣;[宁国]旌德、宁国;

△浙江:[严州]淳安、遂安、建德、寿昌、分水;[衢州]开化;[杭州]昌化;

△江西:[饶州]德兴、浮梁;

△安徽:屯溪区、徽州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安凌话主要为安凌镇周边一带)、绩溪县、旌德县(西乡话)、石台县(占大话)、宁国市(胡乐话)、东至县(西南郎木塔一带)人口约万

△浙江:杭州市临安区(昌化以西),淳安县,建德市,桐庐县(西部)(严州片)。人口约万

△江西:婺源县、德兴市、浮梁县。人口约万

所以,徽语总人口大概在万人左右。

《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徽语分为绩歙、休黟、祁婺、旌占、严州5片。其中绩歙片、休黟片及祁婺在历史上皆属徽州府辖地,可视为徽语核心区或本土区;其余两片位于徽州核心边缘,可视为徽语的辐射区或延伸区,最新的中国汉语方言地图集将婺源从休黟片划入祁德片,并将祁德片更名为祁婺片,这样,徽语的三个核心区域正好涵盖徽州府所辖六县。

 早年赵元任就把徽州话看作是汉语方言中独特的一支。他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先后发表了《绩溪岭北音系》()和《绩溪岭北方言》(),揭示徽州话的面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方言学者郑张尚芳、伍巍、平田昌司(日)等先后对徽州方言进行了调查,发表了一批关于徽州方言的著述,进一步揭示了徽州方言许多与众不同的特征。在这种背景下,徽州方言被提出来作为一个方言区,颇有顺理成章之势。

相关研究文献


  1,清代范尚文著书《黟音遍览》,收录多个黟县方言词,按读音分成类;


  2,民国23年8月,北平的《世界日报-国语周刊》期上有罗常培的文章,详细介绍了徽州地区7个方言点的音系等方面的特点;


  3,民国24年,刘复、白涤洲、魏建功,编成《黟县方言调查录》,发表于北京大学《国学季刊》4卷4期上;

(全文完。欢迎在最下方评论或者点“喜欢作者”,支持吴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