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备考干货这11个区域发展的知识点,1 [复制链接]

1#
北京什么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pf.39.net/bdfyy/xwdt/
最值得阅读的地理专业文章1、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2、交通线路选择: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3、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4、河流流向: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5、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6、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河流流量除与气候特别是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7、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8、城市布局形态与地形:平原适宜集中紧凑式;山区适宜分散疏松式。9、地形相关分析:①地形成因分析: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②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③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④地形类型判读:第一步看等高线形状,等高线平直,则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线闭合,则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第二步看等高线的注记,平直等高线注记米以下的地形可能为平原,平直等高线注记米以上的可能为高原;闭合等高线注记内低外高的地形为盆地或洼地;闭合等高线注记外低内高,且注记在——米之间的地形为丘陵,注记在米以上的地形为山地。在剖面图中判读地形类型,一定要看剖面形状和对应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参照上述方法进行。10、地下水的来源:①主要是大气降水。降雨历时长,强度不大,地形平缓,植被良好的情况,对地下水补给最有利。②河湖水补给。河湖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湖水补给两岸潜水。反之,潜水补给河湖水。*河下游只有河水补给地下水。③凝结水:在干旱地区,大气降水很少,主要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凝结渗入地下。④原生水:主要与岩浆活动有关,数量很少。11、地下水的问题与保护:①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科学管理。②过量开采——地下漏斗区,地面下沉;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变坏。——及时人工回灌。③保护自流水补给区的自然环境。1、自然资源分类: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1)根据自然资源按利用分为:①土地资源、②水资源、生③物资源、④气候资源、⑤矿产资源。(2)根据自然资源的性质可分为:①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②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3)根据自然资源空间分布可分为:①气候资源、②海洋资源、③陆地自然资源。2、气候资源及利用(1)气候资源的特点①气候资源是可再生资源;②气候资源的普遍存在性;③气候资源的数值;④气候资源有较大变率。(2)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①气候资源与农业:A、气候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B、一地气候资源往往决定该地区的作物种类和种植制度。②气候资源与建筑A、日照与街道方位: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的夹角,以使街道两侧较好地、公平地获得光照。B、风与城市规划。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风向的市郊。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③气候资源与交通A、公路、铁路设计要考虑暴雨及其引发的泥石流、大风出现的频率及冻土积雪的深度;B、桥涵、路基高低要考虑暴雨强度;C、机场选址,宜选少云雾和暴雨频率较少、风速较小、距城较远的地方。④气候资源与旅游不同气候区域的气候景观的独特非凡性,如冰雕、雾凇、日光等。3、海洋资源及利用(1)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①化学资源: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我国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②生物资源:鱼、虾、贝、藻等,捕捞活动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③矿产资源:大陆架海底——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硫等;近岸带滨海区——砂、贝壳、金属矿;深海海盆——锰结核。④海洋能源:优点:能量巨大,无污染,可再生。缺点:密度很小,利用难度大。具商业开发价值的潮汐和波浪发电。(2)海洋渔业生产①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A、沿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繁盛。B、温带海域:鱼类饵料浮游生物丰富。C、寒暖流交汇或冷海水上泛,饵料比较丰富。②世界四大渔场:北海道渔场、秘鲁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③主要渔业国:我国和日本等国家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3)海洋油气开发海上钻井平台是实施海底油气开发和勘探的工作基地。(4)海洋空间利用①范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个部分。②领域: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展到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等。(5)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①海洋运输的发展:从利用人力、风力,发展到大型集装箱货轮和巨型油轮的兴起。②港口建设:A、有一个服务区,即腹地;B、有配套设备;C、高效率的运作服务。(6)围海造陆:①作用: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②人工岛、海上城市。4、陆地自然资源及利用(1)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①在人类社会与陆地环境组成的系统中,陆地自然资源在协调系统平衡中起着核心作用。②陆地环境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人类通过对自然资源的获取和加工,使自然资源增值。③人类主要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环境发生关系的。(2)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①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②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③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④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3)土地资源①耕地:主要在温带湿润平原地区。②林地:分布具有明显地带性规律。(4)水资源和水能资源:①径流量:最丰富六国:巴、俄、加、美、印尼、中。最多洲是亚洲;最少是大洋洲。人均量最多洲是大洋洲、南美洲;人均最少洲是欧洲。全世界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问题。②⑵水能最丰富的国家:中、俄、巴、美、加。水电比重高的国家有:巴西;加拿大;瑞士、瑞典达。委内瑞拉。水能开发程度高的国家有:法、意90%;德、英80%;美、加40%。(5)矿产资源:①世界主要矿产出产国:铁矿俄罗斯第一位,*金南非占第一位,赞比亚、智利的铜矿,几内亚的铝土矿,马来西亚的锡矿、摩洛哥的磷酸盐等。②煤矿: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中美俄最丰富。南半球:澳、南非丰富,中国煤炭消费量最大③石油:中东石油储量比重(一半以上)④新能源核电最多国是美国,核电比重最大国是法国;地热能:冰岛:70%的人口利用地热采暖5、能源分类:⑴按能源开发利用的状况分类:①常规能源:大规模广泛应用,利用技术比较成熟的能源资源,如:矿物能(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等。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占主要地位。②新能源:目前技术水平所限,未被广泛应用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等。⑵按能源的形成和来源分类:①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能、水能、风能等。②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能):地热能、核能。③来自天体引力的能量(日、月对地):潮汐能。⑶按资源性质分类:①非可再生能源:各种矿物燃料、核燃料。∴应该节约使用、综合利用②可再生资源:生物能、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可以持续利用。∴应该合理利用,保护和促进更新,最充分利用。⑷能量是否转换分类:①一次能源:上述四种分类中除沼气外的各种能源。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的天然能源②二次能源:如:电能、煤气、焦炭、汽油、蒸汽、酒精、热水、沼气、液化石油气、激光等。⑸清吉能源:指不污染环境的能源:如水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风能、潮汐能、氢能、沼气等。6、我国自然资源总体特征:总量丰富,品种齐全,人均占有资源量不足;分布不平衡,质量水平不高;浪费污染严重7、中国水资源:⑴水资源特点:①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②时间分配不均—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年际变化大。⑵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办法:跨流域调水(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济青、引*入晋、南水北调);修水库等水利工程。⑶华北地区供水紧张:①原因:A、工农业发达,用水量较大;B、人口稠密,人均占有量小(海河流域人均径流量多立方米,全国人均),供水相当紧张;C、河流径流量小,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②解决办法:A、合理用水(喷灌、打机井、种旱粮等),节约用水;B、修水利工程,跨流域调水。C、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⑷南水北调工程:①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沿着京杭大运河苏北段和沿途河湖北上,逐级提水,在山东西部穿过*河,顺势而下,进入河北再抵达天津、北京。②中线:由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跨长江、淮河、*河、海河四大流域,经郑州、石家庄等城市一致流向北京、天津。(8年前必须到北京)。全线利用自然落差,直流输水。③西线: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入*河上游,以解决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8、中国水能资源:⑴数量: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可开发3.8亿千瓦。⑵分布:70%在西南三省和西藏自治区;其中,长江水系为最多,其次雅鲁藏布江水系,*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较大。可开发地区在西南、中南(三峡、西江中上游)、西北(*河上游)。⑶目前已开发的地区集中在长江、*河、珠江的上游水系9、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有:(1)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有利于因地制宜,多样化开发。草地面积较广(2)山地多、平原少,耕地林地比重小、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后备耕地主要在黑龙江、*)。(3)人均占有农业用地数量较少:人多地少(人均土地只有世界的1/3),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国家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4)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明显:(描述分布特点)耕地:主要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北方旱地、南方水田。西部耕地面积小。草原:多分布在非季风区的高原和山地,如内蒙古高原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森林:天然林多在东北、西南的边远山区,东南部山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西北、华北林地少。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分布在*、内蒙古的干旱荒漠,青藏高原的高寒荒漠。10、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1)问题:①水蚀、风蚀、沙漠侵吞(即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面积扩大;草场资源普遍超载;重要林区面积减少)。②次生盐碱化(不合理排灌和气候干旱所至);③城市、工交、农村住房建设用地扩大。(2)措施:①依法管理:在工交城建时尽量节约用地少占农田;牧区轮牧,建人工草场;风沙侵袭、水土流失严重区建防护林。②走扩大耕地和提高单产相结合道路:一方面保护耕地,提高耕地生产水平,变低产田为高产田;另一方面,适当开发荒地、沿海滩涂,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稳定耕地总量。11、中国矿产资源:⑴特点:①地质条件复杂,矿产资源丰富;②某些重要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③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④矿产资源地区分布不均;⑤矿产资源形势严峻。总体特点:分布广泛、相对集中。(2)评价:有利于在资源集中地大规模开采,形成全国性的重要矿产基地;也造成不同地区间矿产资源的流通交换,加重了运输的负担。(3)主要有色金属矿的分布:①钨矿-赣-大余;②锑矿-湘-锡矿山;③锡矿-滇-个旧;④铅锌矿-湘-水口山;⑤钒钛矿-川-攀枝花;⑥稀土矿-内蒙古-白云鄂博;⑦/汞矿-贵-铜仁;⑧镍矿-甘-金昌市的金川;⑨铜矿——赣-德兴、云-东川。12、气象灾害及防御气象灾害成因危害防御台风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①强风使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设施遭受严重破坏;②特大暴雨会造成河堤决口,洪水泛滥;③特大风暴潮能破坏海堤,淹没海岛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暴雨洪涝连续性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淹没工厂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影响交通,造成地面建筑物倒塌①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和分洪区。②建立洪水预报系统干旱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②在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③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寒潮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内剧烈降温强烈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信受到影响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前对农作物、畜群等作好防寒准备13、地质灾害-地震:地震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⑴发生: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形式强烈释放出来,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大部分地震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称为构造地震。断层中地震最容易发生。⑵分布:①环太平洋地震带;②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⑶地震要素:震源、震中(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震中距和等震线;纵波(速度快、先到)和横波(速度慢、后到)。⑷地震大小:用里氏震级表示。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一次地震有1个震级,多个烈度。⑸地震分类:3级以下—微震;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6级以上—强烈地震;7级以上—大地震。⑹中国的地震:地震灾害严重,大部分省区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唐山地震是20世纪全球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主要地震带有:①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②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四川、云南西部;④西北的*、甘肃和宁夏。14、地质灾害-火山(1)类型:①活火山:案例:富士山、维苏威火山、夏威夷的火山、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②死火山:大同死活山群,非洲乞力马扎罗山。③休眠火山:白头山天池(吉林)、五大莲池(黑)。(2)分布规律: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和东非的火山带,大西洋海底(3)我国分布:山西大同附近——死火山群;长白山、白头山、黑龙江省五大连池——休眠火山;台湾大屯火山群七星山——活火山15、地质灾害-泥石流(1)泥石流形成条件: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被不良的地方,当夏季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汇集时,常爆发泥石流。(2)分布规律:山区、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植被不良、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汇集(3)我国分布地区:西部青藏高原边缘山区如云南、四川西部,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替处也会出现16、地质灾害的关联性:(1)同一地域地质灾害成因上有关联性。案例:川、滇、黔接壤地带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2)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主灾诱发其他灾害。案例:地震→地裂,引发火灾、海啸、滑坡等;(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案例:植被的破坏,使径流水量和速度加大,使泥石流频发;人类大规模工程,造成滑坡等17.地质灾害的防御(1)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策法规体系。(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4)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一、概念人类直接从陆地自然环境中获取的,并用于生产与生活的物质与能量。二、特点数量——有限性,开发潜力——无限性,分布——规律性(可再生资源——地带性规律、矿产资源——地质规律),自然资源组合——整体性。三、类型及分布陆地自然资源按自然属性分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类型世界分布中国分布矿产资源煤分布集中,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中国、美国、俄罗斯储量较大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北、*、贵州,其中山西省最丰富铁1.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中国、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等国。2.欧洲有库尔斯克铁矿(俄罗斯)、洛林铁矿(法国)、基律纳铁矿(瑞典)和英国奔宁山脉附近的铁矿;美国的铁矿主要分布在五大湖西部;印度的铁矿主要集中在德干高原的东北部主要集中分布在辽宁、冀东和川西。主要铁矿有:鞍山、本溪(辽),迁安(冀),马鞍山(皖),大冶(鄂),白云鄂博(内蒙古),攀枝花(川),石碌(琼)等。石油西亚、北非、里海沿岸,俄罗斯、美国、中国、印尼、墨西哥、英国等,中东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产区东北、华北及*储量较丰富,其中塔里木盆地是前景可观的石油产区天然气集中在俄罗斯、美国、伊朗、加拿大、沙特等国四川盆地、陕甘宁地区、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土地资源1.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居世界前六位。2.世界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的原因:①遭受水蚀、风蚀和沙漠侵吞;②土地利用中的次生盐碱化问题;③由于人口的增长和城市、乡村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用地不断增多,大量侵占了耕地1.基本特点:①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②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③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④各类土地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2.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区;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非季风区的高原和山地;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山地生物资源森林1.现存的森林主要有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美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几内亚湾沿岸、东南亚马来群岛)和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北部,其中俄罗斯的面积最大)。2.森林资源的环境效益: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减弱噪声,美化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等。1.基本特点:①宜林地区广,森林树种丰富;②森林覆盖率低,林木畜积量小;③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④森林资源破坏严重。2.主要分布地区:①最大林区——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天然林为主;②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天然林为主;③南方林区——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区,以次生林和人工林为主。草场1.主要类型:热带草原、温带草原、高山草甸、河漫滩草甸等。2.分布:热带草原主要分布在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大陆;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南北美洲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3.世界草场资源丰富的国家有:中国、阿根廷、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蒙古等。1.中国草场资源面积居世界第二位,是中国陆地上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中国的天然草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阴山——青藏高原东麓一线以西以北的广大地区。2.中国五大草原区:东北草原区;蒙、甘、宁草原区;*草原区;青藏草原区;南方草原区。3.中国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水资源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按地区分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哥伦比亚和刚果等九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占世界淡水资源的60%。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m3,约为世界人均的1/4;地区分布不均,东南多西北少。四、我国的资源问题及解决对策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存在的问题①人均和后备储量不足;②乱采滥挖、破坏、浪费严重①毁林开荒,乱砍滥伐;②采伐多、更新少,造林多、存活少;③森林火灾时有发生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②次生盐碱化;③工交、城市、农村建房占用土地①我国人均水资源少;②北方城市严重缺水(“资源型”缺水),南方一些城市也出现“水质型”缺水解决措施①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提高效益;②做好矿区的环保研究工作;③利用新材料、新能源①依法保护和经营现有森林;②提倡全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③营造防护林带①依法切实保护耕地;②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林、渔、牧生产;③合理利用宜农荒地、沿海滩涂等①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②修建水库,调节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③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为什么在高考地理考查中区域定位能力一直是个关键点?区域分析和地理信息技术专题(附遥感专题设计)高考地理为什么年年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高中地理生态问题答题模式给你整理全了,一文总结到位!一键搜你感兴趣的热门文章所有发过的高阅读文章合集一心只专注做地理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