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外文北京城市地图之源流
——比丘林的《北京城图》及其影响
郑诚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尼基塔·雅科夫列维奇·比丘林(НикитаЯковлевичБичурин,—),俄国东正教修士,法号雅金夫(Иакинф)。年1月至年5月,比丘林担任第九届俄国东正教驻华使团团长,旅居北京十三年之久。在华期间,比丘林勤奋学习汉文,翻译中国典籍,回国后发表了大量中国题材论著,特别是蒙古、西藏、西域史地方面的作品,成为俄罗斯汉学的主要奠基人。
年,比丘林的编译作品《北京志》在圣彼得堡出版,同时发行俄文版与法文译本。该书全称《北京志,附有年测绘之北京城图,雅金夫修士译自汉语》,配有俄法双语标注的单张北京城市平面图(书影参见本文附录一)。图高厘米,横长89厘米,比例尺约为1:。铜板印刷,手工上色,尺幅宽阔,绘制精美,令人过目难忘。图面中的宫殿官署、城门庙宇等处地物标有数字,与《北京志》条目相互对应。《北京志》亦即《北京城图》的说明书。
《北京志》俄、法文版问世的同一年,德裔东方学家克拉普罗特(JuliusHeinrichKlaproth,—)与法国地理学家、翻译家埃里耶斯(Jean-BaptisteBeno?tEyriès,—)即在巴黎出版的《亚洲学报》()上发表长篇报告,介绍比丘林新著,明确指出《北京志》的编译底本为吴长元《宸垣识略》,并从实用性和可读性方面,批评《北京志》与《北京城图》的不足之处。报告简要梳理了17世纪末以来欧洲绘制出版北京城市图的历史,并介绍了当时欧洲所能见到的三幅中国制作的北京地图。
韩书瑞(SusanNaquin)的专著《北京:寺庙与城市生活(—)》(),梳理17至19世纪欧洲出版的北京城图,迄今最为详细、全面。该书简略提及年问世的比丘林北京城图,谓其内城部分是西化的内务府类型地图,即源自《乾隆京城全图》;年英法联*远征北京后,该图流传更广,前后被收入四种著作(Pauthier,Varin,Poussielgue,Bredon)。韩书瑞对比丘林图史源的推测并不可信,同时远未揭示该图在19世纪的深刻影响。
朱竞梅《北京城图史探》()一书侧重探索明清时期的中文北京地图,没有提及比丘林的名字和作品。该书介绍的清末石印本《京师全图》、《京城详细地图》,以及法文版北京地图,实际皆属于比丘林图系统。
《北京古地图集》()系统影印了一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珍贵的中外古旧地图,各附解说。《图集》所收俄、法双语版“北京城区图”,据图题标注为年彩印,未说明作者。该图实即年出版的比丘林《北京地图》。
霍赫洛夫(А.Н.Хохлов,—)《19世纪俄国地图学中的清代中国首都北京:比丘林与拉德任斯基的作品》()一文,主要论述年以降比丘林《北京城图》在俄国的广泛流传,—年拉德任斯基的北京之行与测绘成果,讨论年伊格纳季耶夫究竟向英法联*提供何种北京地图。该文并未研究比丘林图本身、比丘林图与拉德任斯基图之关系,也基本没有涉及两图在俄国之外的影响。
关于比丘林图与清末中文北京地图的传承关系,迄今所见,唯有一处解说发覆:英国国家图书馆网站展示馆藏清末《京师全图》高清图像。配图说明指出,该图应为年比丘林《北京志》附图的复制品。
有关比丘林的人物研究,诸如斯卡奇科夫(П.Е.Скачков)的巨著《俄罗斯汉学史》(),以及比丘林的传记,或多或少都会提及年出版的《北京志》及其附图,但尚未见到针对比丘林北京城图编纂过程以及后续影响的个案考察。李伟丽《尼·雅·比丘林及其汉学研究》()对《北京志》及其附图约有四百字的介绍,未涉及比丘林图的重印及衍生版本。该书推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外交代表伊格纳季耶夫向英法联*提供的一幅北京平面图,当即比丘林之图。
比丘林图()是当时最为完备细致的西文印刷版北京地图,随即成为众多地图的母本。19世纪的俄国、英国、法国、明治日本,甚至清末北京城内,都出现了比丘林图的衍生产品,印刷版本即超过三十种,传本系统颇为复杂。这一时期,各国*事测绘部门制作的大比例尺北京地图,全部采用比丘林图为底图。该图独特(或者说存在错误)的城墙轮廓,成为外国读者(甚至中国读者)认知北京的标志性图像。年之后,基于近代测绘技术全面实测的北京城图陆续出版,其精确详实,大大超越早期地图。古老城墙内北京的城市形象,获得了更为接近真实的面貌,呈现在读者眼前。源于比丘林图的众多北京地图,随之更新换代,成为不具有实用性的历史地图,从大众视野中消失。
比丘林的《北京城图》及其复杂的影响,不仅是北京历史地图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全球史研究的典型个案。本文试图尽量综合文献与图像资料,首先回顾年之前,欧洲绘制、出版北京城市地图的历史。其次考察比丘林《北京志》与《北京城图》的内容、特色、资料来源与编绘方式,以及年英国《亚洲杂志》有关《北京地图》抄袭问题的论战。再次列论比丘林《北京城图》诸多重印、简化、增订版本,探索传承谱系,涉及俄、英、法、美、日本以及中国产品,反映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结语综述比丘林系统地图出现、兴盛、隐没的历史过程,讨论比丘林图在北京城市地图历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一
19世纪前的西文北京地图
综合前述克拉普罗特()与韩书瑞()的专门研究,检索考狄(HenriCordier)《西人论中国书目》第二版()著录之北京相关文献及其他资料,目前所知17世纪、18世纪欧洲出版的西文北京城市地图约有九种,多为书籍插图。其中宋君荣(AntoineGaubil,—)北京城图版本流变稍复杂,姑且按五种计算。其余种类仅计最早版本。兹按初版年代顺序罗列如下:
(一)年,葡萄牙籍来华耶稣会士安文思(GabrieldeMagalhaes)著《中国新史》之《中国首都北京城市平面图》(PlandelaVilledePékim,CapitaledelaChine)。法文版,墨印折页插图。安文思葡文原稿并无地图。法文译者伯努(AbbéClaudeBernou)参考文字描述,自行绘图,图中内城面积远超外城,比例极度失调(图1)。
(二)年,法国耶稣会士苏熙业(étienneSouciet)编《耶稣会诸神参考中国典籍所作之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年代学、物理学考察》之《中国首都北京平面图》(PlandePékinCapitaldelaChine)。法文版,墨印单页插图(图2)。该图轮廓为长方形,显然是根据清代流行的《首善全图》改绘。
(三)年,法国耶稣会士杜赫德(Jean-BaptisteDuHalde)编《中华帝国志》之《北京图》(Péking)。法文版,墨印单页插图(图3)。
(四)年,法国地理学家、制图家布歇(PhilippeBuache)根据法国耶稣会士宋君荣(AntoineGaubil)自北京寄送写本地图所制《北京鞑靼城及汉城平面图》(PlandelavilleTartareetChinoisedePékin)。法文版,单幅铜板彩印图,高厘米,宽厘米。本文简称甲种宋君荣北京城图,或甲种宋君荣图(图4)。
(五、六)年,宋君荣著《中国首都北京平面图解说》之内城图、内外全城图。墨印折页插图,英文版(译自法文抄本)。简称乙种、丙种宋君荣图。
(七、八)年,法国天文学家、制图家德利尔(Joseph-NicolasDelisle)主要根据宋君荣提供之资料,编著《北京概说》,收录《北京鞑靼城平面图》(PlandelavilleTartaredePéking)、《北京双城总平面图》(Plangénéraldesdeuxvillesq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