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生活德兴馆年的美味传奇 [复制链接]

1#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m.39.net/pf/a_4681577.html

上海开埠以后,一批身怀精深烹饪绝技的浦东厨师纷纷进城开设本帮菜馆,创制了具有浓厚浦东乡土风情的本帮菜,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浦东三林人李林根先生。如今,李林根一八八三年创立的德兴馆已经走过了一百三十二年的历史。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本帮菜的成型与发展过程中,浦东厨艺具有重要的贡献。由于浦东地区水产品和新鲜蔬果十分丰富,当地的传统农家菜颇有名气。上海开埠以后,一批身怀精深烹饪绝技的浦东厨师纷纷来到上海开设本帮菜馆,创制了具有浓厚浦东乡土风情的本帮菜,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浦东三林人李林根先生。


  李林根年创立的德兴馆已经走过了年的历史。经过五代人的发扬光大,德兴馆的分店已经遍布上海各地。而在千年古镇高桥镇,德兴馆高桥一分店将本帮菜的技艺很好地传承下来,获评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百年美味成就一个传奇。

农家菜登堂入室


  其实,上海“本帮菜”本是一种在当地农家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菜肴体系,论其源头,与本地乡村中的农家菜渊源颇深。当初这些菜肴品种,难以登上大雅之堂,只是一些当地农家的家常菜。其原料主要取用本地的鱼虾蔬菜,其制法主要以红烧、蒸、煨、炸、糟、生煸见长,菜式浓油赤酱,咸淡适口。


  上海浦东的川沙、三林、高桥等农村地区,是创制与流传这些农家菜的地方。早在元明时期,浦东三林人已有嗜爱餐饮的习惯,这里流传着许多著名的私房菜,如“林家菜”、“储家菜”、“赵家菜”、“张家菜”等。只是这些菜肴一般都是属于私家菜,只在家中制作与食用,还没有走向社会化。这时的居家菜有扣三丝、白斩鸡、咸肉水笋、炒圈子、炖蹄膀、红烧甩水、烂糊肉丝、糟钵头、咸菜*鱼汤、八宝辣酱等。


  浦东高桥地区的农家菜也很早就有一定名气。据明万历嘉定县志载:“清浦镇,一名高桥镇……多鱼盐芦苇之富,为通邑诸乡之冠”。高桥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丰盛的物产,使得高桥成为富庶的江南水乡,而当地的那种富足生活,又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明清时期,高桥一带的饮食风俗已有“四盆六碗”的说法,所谓“四盆”,即为白鸡、白肚、爆鱼和皮蛋肉松等四样冷盆;所谓“六碗”,即为红烧肉、红烧鱼、红烧鸡或鸭、咸肉水笋、大白菜炒肉丝、肉皮汤六道热菜。这些菜肴一般都是被用于家宴和逢年过节接待亲友。如遇婚丧和生日寿庆之时,“四盆六碗”或许还不能应付场面,特别是一些大户人家待客,届时还要在“四盆六碗”基础上提高档次,改为四双拼、八大碗,热菜要换上全鸡、全鸭,而且要请专业厨师来掌勺。


  浦东高桥作为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商贸历来较为发达,上海开埠以后,高桥和上海的联系更加密切和繁忙,促进了高桥地区餐饮业的发展。当时高桥集镇上曾经先后开设了长兴馆、聚兴馆、顺兴馆等多家有规模的餐馆,还有众多小饭店、小吃摊。其中又以长兴馆名气最响,是高桥本帮菜系中的老字号。


  长兴馆由高桥周家浜人周悦卿(小名甘甘)创办于年。早期经营的长兴馆,以猪肉和鱼为主的家常菜为特色。周悦卿的儿子周仁初(别名春林),生于年,青年时期的周仁初已经开始接手长兴馆的内外事务,管理生意经营。与他父亲相比,更有处事超前的创新意识。周仁初走出高桥,到上海的一些大饭店观摩学习,吸收各帮菜肴的烹饪技艺之长。回到高桥后,增添了热炒菜,初步创建了一批以本地原产鱼虾禽畜和时令蔬菜为原料的本帮菜。经过二十多年的经营,长兴馆造就了以周仁初为主的一代创牌厨师,他们是刘鸿台、陆志源、俞鸿庆、吴阿根(擅长砧板刀功)。他们继承并发展了本帮菜的特色,其中最具特色名扬四方的是红烧鮰鱼,素有食客评论此菜唯有高桥长兴馆和隔江比肩的吴淞饭店出品最佳。


  当时高桥地区还有不少半职业的厨师,这些人员非饭店酒家的专业厨师,却常为农家“红白”两事烹饪筵席。他们大多收费低廉,配菜用料货真价实,以刀工见长,注重色、香、味俱全,为东家服务省劲省料,类似于如今的“一条龙”服务,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这些厨师班造就了一批专业厨工和手艺高超的厨师。其中不少走出了高桥,受聘于上海许多公馆和饭店当主厨。他们见多识广,博采众长,为高桥本帮菜不断完善并走向上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其中孙炳就是这批人中的典型人物。


  孙炳(-)是高桥花园浜人,世代务农种菜。16岁随舅父印金宝(生卒年代不详)学厨艺,他舅父家住杜家祠堂附近(当时杜家还未建祠),在上海闸北一家苏帮饭店当主厨。在舅父的带教下,几年后就掌握了苏帮菜厨艺。后因他舅父缘故被辞退,仍回乡务农种菜,兼作厨师,帮人家婚丧嫁娶烧菜。他思想灵活,善于钻研,充分利用本地多长江口水产、多鱼虾、禽畜蔬菜资源丰富的优势,就地取材,在农家菜的基础上,吸收苏帮菜厨艺长处,逐渐摸索出一些适合本地人口味、原汁原味、咸淡适中的菜肴,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和喜爱,被誉为“本帮菜”以区别于其他家帮菜,由此从高桥地区传开,影响到整个浦东和上海地区。


  浦东高桥镇文广服务中心的志愿者、退休教师王鷁翔老先生,对高桥镇的非遗项目深有研究。他说,“高桥镇本帮菜的兴起,与杜月笙的推动有很大关系。杜月笙就是高桥镇人,常常去德兴馆、长兴馆吃饭。年,高桥镇杜家祠堂落成的时候,杜月笙设宴三天,大宴**要员,带动了高桥镇的本帮菜发展。年抗战胜利时,杜月笙在家里设宴款待**要员,就是请的长兴馆的厨师。”

刀功切丝能穿针


  自从年李林根、杨和生创立德兴馆以来,德兴馆已经走过了年的历史。经过五代人的发扬光大,德兴馆的分店已经遍布上海各地。最早的十六铺码头的总店,已经随着十六铺的拆迁而搬迁,而德兴馆高桥一分店的本帮菜技艺得到很好的传承。


  德兴馆高桥一分店由原德兴馆公方经理*志根在年创立,年获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桥一分店经理陈卫国说,“年后,是高桥镇德兴馆的鼎盛时期,总店旁边有五六家分店。年,杜月笙的女儿杜月如从海外回国探亲,特意到我们分店品尝家乡风味,吃过八宝辣酱、扣三丝、虾籽大乌参、糟钵头这些本帮名菜之后,她感叹,吃到了最正宗的本帮菜!”


  本帮菜的厨艺,经过五代人的师徒传承,一直保留着地道的上海味道。高桥一分店的厨师长缪云飞,是德兴馆本帮菜厨艺的第五代传人。今年45岁的缪云飞,16岁就进入德兴馆当学徒,回忆起学徒生涯,他感慨,“那时候的师傅并不爱多讲,就让我们站在旁边看,烧菜的技艺都是在心领神会中悟出来的。”


  当学徒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学习配菜,而配菜的关键技术就是刀功。扣三丝这道菜就是体现刀功的代表作,冬笋丝、鸡丝、火腿丝,丝丝分明,每一根丝要求细得能穿过针。他说,“一份扣三丝大概有根丝,刚开始练刀功时我们就从土豆丝、生姜丝练手,现在已经很熟练,一份扣三丝大概十五分钟就能切好。”说着,缪云飞为我们演示了扣三丝的刀功。只见他先将冬笋切成透明的薄片,然后码放整齐,快刀切丝。不一会,一根根能穿针的细丝就成形了。


  经过近三十年的锤炼,缪云飞的技艺已经出神入化,调料的分量、火候的把握,已是炉火纯青。他说,“要说烧菜的秘诀,就是原汁原味,所有的配料都是最新鲜的。本帮菜的配方早已烂熟于胸,调料、配菜不要称,随手一抓的分量就刚好。”


  45岁的韩泉,20岁就进入德兴馆当学徒,现在是高桥一分店副经理、一级厨师,也是第五代传承人。他说,“烧菜最重要的是火候的把握,比如虾籽大乌参这道菜,要提前一个星期准备,工序极其复杂。先用明火烤乌参,然后用水发,反复多次,等乌参内外软透。烧菜时,先到高温油里炸,再放调料、虾籽调味,最后用微火焖烧。做出来的乌参吃口很糯,是最受欢迎的菜品。”

缪云飞现场为我们表演了八宝辣酱、油爆虾、草头圈子、腌笃鲜等经典菜的技法,短短三十分钟,一桌热气腾腾的菜已经上桌。八宝辣酱甜辣可口、油爆虾红艳酥脆、草头圈子肥而不腻、腌笃鲜咸鲜味浓,的确是地道的上海味道。(作者:肖蓓)■

链接1:德兴馆传承谱系


  德兴馆创办于清光绪九年(年)


  第一代杨和生、李林根德兴馆本帮菜师祖、特级厨师


  ↓


  第二代李伯荣特级厨师


  ↓


  第三代徐焕昌特级厨师、市劳模、德兴馆高桥总店技术顾问


  ↓


  第四代石明荣德兴馆高桥一分店原厨师长、技师


  龚汉平德兴馆高桥总店厨师长、技师


  ↓


  第五代缪云飞德兴馆高桥一分店厨师长、技师


  韩泉德兴馆高桥一分店副经理、一级厨师


  高海元德兴馆高桥一分店切配主管、二级厨师


  朱敏袆德兴馆高桥总店切配主管、二级厨师

链接2:德兴馆名菜

红烧鮰鱼


  鮰鱼,无鳞而皮色灰白,被高桥人称作“海老鼠”,以长江口捕捞的最为肥嫩。


  原料:鲜鮰鱼克,春笋50克,葱段15克,味精1克,酱油40克,*酒15克,白糖25克,精盐1克,清水克,豆油35克,猪油65克。


  工艺:1.将鲜鮰鱼加工洗净后,斩成4厘米长、3厘米宽的大块,笋肉切成小滚刀块,放在盘中待用。2.将砂锅放在旺火上,加入豆油,待油烧至七成热时,倒入鮰鱼块,煸炒一下。加入*酒、酱油、白糖和盐,烧上色后,加入清水(用冷水烧鱼,较肉汤烧鱼色泽更光洁)和熟猪油,烧开后用微火焙20分钟,倒入笋块,再加猪油20克焖15分钟至鱼肉酥透、卤汁浓黏时,加味精和猪油,不停地晃动砂锅,将鮰鱼轻轻颠动翻身,出锅装盆。


  特点:色新酱红,肥、嫩、糯、软、鲜、香。

虾籽大乌参


  虾籽大乌参是德兴馆本帮菜祖师杨和生上世纪30年代首创的名菜。


  原料:大乌参、河虾籽、葱结、葱段、*酒、酱油、白糖、味精、炒肉卤、肉清汤、湿淀粉、熟猪油、熟豆油。

工艺:取水发大乌参一只(约克)。把锅放在旺火上烧热,舀入熟猪油克,烧到八成热时,将手感海绵状的大乌参放进油锅中炸,用漏勺轻轻推动,约10秒钟后捞出,锅内留熟猪油约80克,再把大乌参放入锅中,皮朝上,放进料酒、酱油、白糖和肉卤汁和浓汤,把干虾籽均匀地撒在大乌参上面,用旺火烧开、加盖,然后用微火焖烧至汤浓乌参发亮,加味精,捞出大乌参装入长盘内。用湿生粉勾芡,加入烧好的葱油,边加边搅,至卤汁沸热起泡,再放入葱段,浇在大乌参的面上即成。

特点:油光发亮,质软柔糯,味鲜汁浓。

扣三丝


  扣三丝是最传统的本帮菜之一,体现了本帮厨师的刀功。此菜还有讨口彩的传统习俗,希望女儿嫁到男家后,从此财源茂盛,财物多得像金山银山一样。


  原料:鸡胸脯肉克,火腿肉40克,猪腿肉克,竹笋克,水发厚实香菇一只,盐、味精、白糖适量,高汤克。


  工艺:鸡肉、火腿肉、猪腿肉、笋肉都焯熟切成细丝,越细越好,否则易散难成形;将鸡丝、火腿丝、肉丝、笋丝排列整齐后塞入碗内,下垫一块厚实的香菇;上笼蒸后倒扣在盘碗内,头顶香菇,再浇上高汤。


  特点:汤清形美,鲜香诱人。

糟钵头


  原料:熟猪肺75克,熟猪直肠75克,熟猪爪克,猪肝75克,猪心75克,笋片25克,*酒、食盐、味精、糟卤、青蒜、猪油、葱结、姜片少量,白汤克。


  工艺:猪肺用水灌满后,放入开水锅煮一下,去白沫,用水洗干净,切成3厘米左右的小方块。猪肚、直肠翻洗干净,放入开水锅里煮一下,刮去白衣和粒液。肚子切成约3厘米长的条,直肠切成约3厘米的段,猪爪斩斩块,猪心切片。

将以上原料(猪肺除外)放入大砂锅,加火腿、脚爪、火腿皮、葱结、姜片,加白汤先在旺火上烧开,撇去浮沫,加入油适量,盖上砂锅盖,端到文火上炖3小时左右,到酥烂时取下,分装在若干小砂锅里,加入猪肝、猪心、盐、味精烧透,加糟卤、青蒜后出锅上桌。

特点:汤汁浓白,吃口滚烫,糟香浓郁。

青鱼秃肺


  青鱼秃肺,是用活青鱼的肝(俗称“肺”)做的菜。据传为高桥厨师创制,体现了高桥厨师善治河鲜的高超本领,也体现了高桥本帮菜的一大特色。


  原料:活乌青鱼肝克,熟笋片25克,*酒15克,酱油20克,白糖10克,味精1克,米醋2.5克,湿淀粉10克,葱段、姜末1克,青蒜丝0.5克。


  工艺:取青鱼肝两叶,撕去肝旁的两条黑线(如发现鱼肝上有青蓝色胆汁,可用刀割去,以免有苦味),洗净,沥干水分,切成小块。


  将锅烧热,用油滑过,下猪油,投入葱姜,爆出香味,放入鱼肝略煎,烹入酒,加酱油、白糖、米醋、肉汤、笋片,烧开后加盖,转小火烧3分钟,加入味精,用湿淀粉勾芡,淋上麻油出锅,撒上青蒜丝。


  特点:色泽金红,鱼肝嫩如豆腐,肥腴鲜香。

油爆虾


  原料:大河虾克,花生油克,*酒,淡色酱油,白糖,葱花,姜汁各适量。


  工艺:将大河虾剪去须、脚,洗净泥沙,沥干水分;


  锅内放入花生油,用旺火烧至沸腾,投入河虾,炸至头壳松开时再倒入漏勺,沥干油;


  热锅加入各种调味,搅至卤汁稠黏时投入河虾,拌匀,使卤汁拌粘在虾壳上即可装盘。


  特点:小锅操作,现炒热吃,壳脆肉嫩,虾壳鲜红,咸甜适口。

GKA(环球厨电):关于全球厨电产业、企业和厨房生活的一切。扫描或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